今年(2024)中秋節沒有連續假期,我們家族提早一周聚會。
返回北部的車上,異常壅塞,想必大家今年,都提早過節。司機加速又減速,左切右切,坐起來並不是非常舒服,長時間的坐姿,也略感不適。
但我心情很美。
前一天,家族聚會後,回家挑起夜燈,五位家庭成員久違座成一圈,沒有手機打擾,沒有電視干涉,一路暢聊5小時,直至深夜2點。有品質的陪伴,凌駕一切外在娛樂。
原本,從我的角度,感受到大家,或多或少,都有需要家人幫助的地方。可能,我可以提供些什麼。最後發現,我才是最需要被幫助的人。
一生束縛我的,就是我以為「我還可以,如果有需要,我會幫大家。」
突然夢迴多年前。
「終於放過自己了」,六年前,二姊對我說的一句話
感覺的到她的意思,不過,沒辦法深入地知道為何。沒有人了解我,連我自己,也無法理解自己。
「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」 —唐.李節〈餞潭州疏言禪師詣太原求藏經詩序〉
這次5小時開放式暢聊,有新的認知突破,對自己加深一層認識。雖然還沒解開謎底,但能一層層剝開,總能獲得最終的核心。
我放過我什麼了?
用一句「不善表達」,是非常不負責任的,對我自己,應該嚴苛的說「不願表達,害怕別人知道我的軟肋,變成他人攻擊我的武器」。 面子最不值錢,在我心裡,卻處處維護自己的面子,古人明訓:「此處不留人,自有留人處」,曾是我認為的真諦。這句話沒錯,是我用錯地方。
當晚,我提出了一個問題,給伴隨我長大,看我成長過程最長時間的家人,一個普通,但很難回答的問題:「在你們眼中,我最大的優缺點是什麼?」
- 對所有人體貼
- 報喜不報憂,做事不扭捏
- 自由奔放,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
- 弟弟就是這樣,又好又壞,這就是我弟
最大優點,差不多是這些,很感謝他們想的,跟我自己認為的,略有重複。這方面,我表現得很真實,沒有特別需要隱瞞、避諱、或與普世價值有衝突的,展現出這些,並不會給我有太大的負面影響。
但缺點,才是這個問題的重點。
當天情況,缺點大家可能花20到30秒就說完了,但,缺點倒是可以描述很長。
他們沒有在打擊我,而是可以真切的感受到,你是我的小孩(或弟弟),期望你能更好,更不希望提出來的缺點,被認為是 “為了打垮你”。我們看到的問題,希望你能找我們一起解決,希望你能讓我們知道,你遇到什麼困難。
這輩子第一次感受到,被當眾說出缺點,卻能感謝對方,感謝有他們,感謝能有他們,感謝現在還有他們。這個優缺點問題,我錄了影,30分鐘,因為我知道,這會是我人生重要的時刻。
也不知道,下次一家五口,座在一起暢談的時候,會間隔多久。
這些缺點,其實,不是真的在說缺點,最終看起來,是對我的擔憂與關心。而是我這樣的個人特質,讓他們感到不確定,與防衛的心態,讓他們沒有感受到彼此的信任。
他們的擔憂…
- 在沒有前提的情況下,突被告知一些重大的決定
- 事情已經過去,自己默默走過,後來才跟身邊重要的成員說
- 看起來,事情決定的很倉促,沒有過多討論,或是不願意說出真正原因
看起來內容差不多,但每個人舉的例子不同。我很詫異,他們竟然如此關心我,不是著重在最終的決定,而是,我有困難、心結、障礙,卻沒有跟任何人討論。現在還是,而且,我也還想不出來,究竟是為何,我始終不會與人討論重要的事情。
我知道我需要放過自己,但事實顯然還沒。
每次困境,都是幾周、幾月、甚至用年來計算,的輾轉難眠,許多個夜晚的掙扎。在過程中,沒有一個選項,是坦誠的向其他人討論。
我的優點我會默默的做,因為不想讓人覺得是在炫耀,或是,很假意,或許也是認為,這其實沒什麼,特意展現似乎很奇怪。缺點,就更不用說了,自己認為不足,所以根本不敢讓別人知道,直到解決,亦或是,我看開了,可以承受別人的嘲笑與指責。
這不是我第一次問別人 “我的優缺點是什麼?”。
「因為你很高傲」,曾經有人這麼直接評價我
雖然那時候只是國中二年級,我仍一直記著,那天中午午餐,一個相對其他日子,比較安靜的午餐時間,三人圍在一個桌子吃飯的畫面。
這句話一直在我心裡,我嘗試不要讓別人感受到高傲。直到高中大學,經過好長時間的注意,已經沒有人這麼評論我,但風格換了:「你的防衛心很重」,為了不過度表現,我變成另一種極端。
除了我直接問以外,有些優缺點,是可以找的到來源的…
小時候,表妹的手被家裡的門夾到,我就站在旁邊,非常不捨與錯愕。至此,我非常注意自己,以及周遭人的安全,或是一些,會讓人心情不好的意外因子。所以,我老媽所說的體貼,是一個小事情演變而來的。
但還有很多找不到來源,不過,那也許並不是重點。
現在,我需要真誠的跟所有人說話,真誠的跟最親近的人討論大小事。不顯得高傲,也不默默吞下,這是一門藝術。
最近重讀經典書籍《如何贏得友誼影響他人》 戴爾.卡耐基(《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》Dale Carnegie)。沒有要銷售,沒有要做業務,可是當我要開始與他人深度聊天,至少得讓別人覺得自己討喜,而非只是表面的互相演戲。
他想聽,我想說;我能說,他能聽。才是有效的聊天
這是一個好開始,可以學習。目前只看到一半,光是六條「使大家喜歡你」就足夠填滿,每次交談時間的注意力。
來自書籍《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》— Dale Carnegie 的截圖
我的束縛在哪?只有自己認為被束縛了,才是被束縛住。 與其花時間,自己找出哪裡被束縛,我選擇直接問,第三人稱視角(或上帝視角),最能看清事實。局外人視角最能提出好問題,好的問題就解決一半問題,剩下的一半就得自己實際做了。
可能做的方向不一定對,不過至少先測試哪個不對,多刷幾次,就會中獎了。
Go,繼續問,繼續練習,繼續看下去,直到放過自己。